扁鵲

扁鵲,本來是上古黃帝時代的名醫,不過我們現在經常説起和稱頌的,卻是戰國時期一位叫秦越人的醫師,他因為醫術高明而被冠以「扁鵲」稱號。

扁鵲最被傳頌的是創立「望聞問切」四診法,尤以望診和切脈著稱;加上他四處行醫,兼通內、外、婦、兒、五官、針灸各科,所以備受群眾歡迎。可惜最後因秦國太醫嫉妒而遭設計殺害,而所著的《內經》和《外經》也失傳了。

 

故事一/ 蔡桓公之死

扁鵲去到蔡國,桓公設宴款待,但扁鵲初見面便說「君主有病,就在肌膚之間」,桓公不信,只以為是行醫者信口胡言,不予理會。十天後,再見面,扁鵲認為病已到血脈;再十天,扁鵲說病已到腸胃,桓公十分生氣,認為他無中生有。當再過十天後第四次碰面時,扁鵲卻一反常態,不再苦口婆心,反而避走。桓公深感奇怪,派人查詢,扁鵲直言如今病已在骨髓,無能為力。回話後過了五天,桓公病發,連忙派人找扁鵲,但扁鵲已經走了。過不了幾天,桓公因病而死。

 

故事二/ 秦武王求診

扁鵲見秦武王,武王告知自己的病情,扁鵲建議及早醫治。之後秦武王與身邊的大臣商量此事,他們提出異議,覺得此病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會傷及聽覺和視力。

秦武王轉述大臣的意見,扁鵲聽後非常不高興,覺得武王向懂醫術的人請教,但又跟不懂醫術的人討論,就可推斷秦國內政混亂,隨時都會滅亡。

 

故事三/ 三兄弟

扁鵲一家三兄弟都是行醫,魏文王有一次好奇地問究竟誰最高明?扁鵲回答說,大哥最好,二哥其次,自己最差。

文王大感驚訝,卻聽到扁鵲解釋,因為大哥治病,是在病情發作之前,病人自己還未感覺出來,就已根治,所以在外沒有什麼名氣,只為家中人知曉;二哥治病,在病初起之時,症狀並未明顯,病人都以為只是小病,所以名氣只能在鄉里之間傳播;至於扁鵲自己,通常都是在病人病情嚴重,需要穿針放血、敷藥開刀才得以治癒,亦正因如此所以名揚天下。

這說法當然包含了扁鵲的謙虛,但也正好表達出中醫「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的精神。

 

故事四/ 起死回生

扁鵲路過虢國,聽說太子剛死去不久,扁鵲問明詳情,認為只是突然昏倒的「屍厥症」(近似我們現在所說的「休克」)。他指導學生為太子施針加藥進行急救,沒多久,太子已經可以醒過來坐起身,服藥之後康復進展良好了。

自此人們都傳言扁鵲有「起死回生」的能力,但扁鵲卻表示自己救不活死人,只是把應當活得到的人治好罷了。

以上的幾則故事,除了可以多點認識扁鵲的醫術、醫德和胸襟外,大家又能找到多少做人處世,甚至治國治人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