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孫思邈是唐代的醫藥學家,亦是一名道士,後人尊稱為「藥王」。

他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天資聰敏,喜歡老子和莊子學説,無意功名,一生致力從醫,親自採製藥物,替人治病,同時搜集民間秘方偏方,由理論到實踐,積累醫學與藥物學所得成果,著作成書。因為重視生命,認為貴重千金,所以書名冠以「千金」二字,名為《千金要方》,成為中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當中收集了自張仲景(東漢)至唐代數百年的臨床經驗與方劑成效,更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貢獻良多。

 

一針二命

一天,孫思邈行醫時路過池塘泥澤,弄壞了草鞋,倉卒間用路邊雜草捆紥,又厚又重,只好將就著用。

過了不久,遇上一隊送葬行列,發現棺木還有血滴著,孫思邈連忙上前叫停,認為棺木中人還能有救。不過出殯途中放下棺木是個不吉忌諱,當然無人理睬。他經過多番探問,知道棺內是一位少婦,估計因難産而死,但從流血跡象,他卻推斷這是「難產假死」。隊伍最終被説服而停下開棺。

孫思邈緊急救治時找準穴位施針,沒多久,少婦抖動了身子慢慢醒過來,眾人驚愕之際,再傳出孩子哭聲,嬰兒接著也順利誕了下來。

一針救兩命當然成為一時佳話。家人的拜謝厚酬,孫思邈都執意不受,最後只收下一雙新鞋,所以「草鞋醫生」之名因此不脛而走。

*「一針救兩命」只是一個民間傳説,也有説是李時珍的故事,至於具體是誰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

 

懸絲診脈

唐太宗見皇后懷胎十多月未能分娩,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多名太醫束手無策,最終傳召孫思邈進宫。一眾太醫聯合上奏,認為孫思邈地位低微,不應接近「鳳體」。

正當唐太宗左右為難時,孫思邈提出了「懸絲診脈」方法。他從服侍皇后的宮女口中查詢病情,再審閱太醫所開處方,綜合分析研究,然後叫宮女們把一根紅線繫在皇后右手腕上,自己在窗外隔著竹簾揑著線的另一端進行診治。診脈過後,孫思邈在簾外替皇后左手施針。不久,皇后順利產下皇子,再多服了幾副湯藥,也就逐漸痊癒了。

唐太宗當然大喜,希望留孫思邈在宮中掌管太醫院,但孫思邈早已立志到民間行醫,救助天下,所以婉拒了。唐太宗明白他的心志,亦不强留,及後更親身到華原縣拜訪及賜詞。至今,在藥王山的南庵還留有當時的御道和古碑。

 

虎撑藥鈴

傳説藥王孫思邈有一次到山中採藥,被一隻老虎攔著路。正不知如何是好時,卻發覺老虎只是張著口,並無傷害的意思。孫思邈覺得奇怪,慢慢趨前探看,只見虎口中有一塊骨頭卡在喉嚨上,看來很痛苦。他心生同情,決定伸出援手,但伸手入虎口卻是危險萬分。正猶豫之際,靈機一觸,取下採藥用扁擔上的銅環,把它放進老虎口中撑著,再把手穿過銅環,拔出骨頭,敷上膏藥,救回老虎一命。

從此,銅環成為大夫出門的隨身物品,叫作「虎撑」。再後來,後人在當中加上銅球滾動,改造成手搖鈴,成為採藥人的標誌,醫生外出行醫時會搖這個「藥鈴」,顯示是藥王的子弟。不過當中也有個禁忌,就是在經過藥店門口時不能搖,因為所有藥店內都供有孫思邈的牌位,搖鈴就是對藥王的不敬。「藥王」地位的崇高,由此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