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鵲

扁鵲是戰國時代的名醫,無論外科、內科、婦科、兒科、針灸等全都精通,尤其貢獻大的,是創立了一套診病的基本方法,稱為「望聞問切」。

「望」,是觀察病人的神色和形態;「聞」,是聽聽病人的聲音和呼吸氣息,嗅嗅病人的氣味;「問」,是通過詢問和交流,了解病人的情况和感受;「切」,是接觸病人的身體,包括把脈確認身體運行情况。經這四種診病方法互相配合,對病人病情有了仔細和準確的診斷後,才能夠對症治病。

當時扁鵲已是人人讚不絶口的醫生,不過更特别的是原來他一家三兄弟都是行醫的。魏文王很好奇,想知道他們當中誰的醫術最高明,結果扁鵲的答案卻令文王大感意外,因為他説是大哥最出色,二哥很好,自己最差。

試聽聽扁鵲的解釋吧。大哥能夠在病人病情未發作,連病人自己還未感覺生病的時候,就已經觀察得出,而且醫治好,所以在外面並不出名,只有家裡人知道;二哥能夠在病人剛開始發病,症狀並不明顯,連病人都以為只是小病的時候,就已經推斷得出,馬上醫治好,所以在外面有點名氣;至於自己,大多數病人都是病情嚴重,需要進行很大工程的治療,所以人人關注,人人都知,因此而名氣最大。

扁鵲是透過這件事告訴大家,真正出色的醫生,是憑觀察就能預先防範,不讓問題出現;如果要在問題發生了、惡化了、嚴重了,才作出治療補救的,都算不上是個好醫生。

其實面對疾病就跟處理其他事情一樣,我們都應該盡力做到不讓問題發生,而不是在問題弄到難以收拾時,才想方設法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