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學健康
中國其實在三、四千年前已經創造了文字進行溝通,它們大多是刻寫在龜殼和野獸的骨頭上,所以我們稱為「甲骨文」。這些「文字」的形體筆劃一直在改變,而且新的字因為應用上的需要亦不斷出現,到今天中文字估計已經接近10萬個。
同學們請冷静,千萬不要馬上跑掉!事實上,如果真的需要掌握這麼多字的形狀、聲音和意義的話,相信再也沒有人願意學習和使用中文了。實際上根據統計,我們日常使用的中文字不過六、七千個而已(其實已經不少)。
要讀書先要識字,要識字最理想的方法就是了解文字,知道和明白這些字是根據什麼原則製造出來的。
其實,每個中文字都有它要表達的內容。
最初造的字,從字形就可以直接表達,例如「日」、「月」、「山」、「水」,我們叫「象形字」,雖然容易理解,但限制亦大,畢竟不是事事都可以畫出來的;
之後有些字用「指點」方法表示,在某些事物上指明所在位置,例如「刀」上加一點是「刃」,點出鋒利所在,我們叫「指事字」,只要稍加分析,都能夠領悟;
然後又有些要由幾個形體聯合起來表示的,例如「看」,把一隻手放在眼睛(目)上面,這動作才可望得遠;又或「盲」,是「亡」了「目」(失去了眼睛),我們叫「會意字」,只要推敲一下,便容易理解;
另外還有一種是用一個形狀作偏旁,把意義歸類,配合聲音,例如「啞」、「味」、「吐」、「呼吸」,都同是屬於「口」,再加上「亞、未、土、乎、及」的聲音而成,我們叫「形聲字」,來表達與「口」有關的不同意思。
學懂這幾種文字創造分類法,對認識中文字有很大幫助,甚至從一個字推理開來便可知許多字的意義類屬,確實輕鬆得多,而且事半功倍。
不如我們試試從健康問題常接觸到的字來做個開始吧!
由「⺼」、「骨」、「頁」三個部首,
認識它們如何統領我們的身體
古文字「肉」中間的兩個「人」是代表身體紋理的,但因圖畫的變形和簡化,寫成了「⺼」,再在旁邊或下方配上形象或聲音,合成關於身體的字。
∨
粵/gin1 普/jian1
肩膊、並肩、肩負重任
上半部是胳膊形象,下面配上「⺼」
粵/wai6 普/wei4
胃口、倒胃、開胃
上半部畫成一個袋子是胃的形狀,中間的「米」字代表在裡面藏著食物,
下面配上「⺼」
粵/gwat1 普/gu3
筋骨、寒風刺骨、脱胎換骨
上半部是大塊而堅硬,用以支撑和保護其他器官,形象是人體均匀排列的肋骨,下面配上「⺼」,顯示屬於身體一部分,骨肉相連
∨
粵/han4 普/hén
體力、體驗、體無完膚
右面的「豊」是聲符,配上「骨」的意符,表示由骨骼支撑著的整個身軀
粵/haai4 普/hai2
屍骸、殘骸、四肢百骸
右面的「亥」是聲符,配上「骨」的意符,本意是支撑身體的小腿骨,後來引伸為身體、骨頭
粵/jip6 普/ye4
書頁、頁碼、網頁
整個字是一個突出頭部的人形,本意就是表示「頭」,所以與不同聲符合體的字都屬頭部位置
∨
粵/ding2 普/ding
頭頂、頂替、頂天立地
右面的「丁」是聲符,配上「頁」的意符,表示頭部最高的位置
粵/han4 普/hén
頸飾、瓶頸、刎頸之交
頭部和身軀相連的部位,「巠」有直而長的意思(如徑、莖、經),同時也採用作聲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