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壺濟世

醫者救人,以仁心,以技術。古時向有懸壺濟世之説,而當中的「壺」其實是葫蘆,在中醫藥文化裡,專指用來盛載藥物,所以是「藥葫蘆」。

 

葫蘆

一種植物的果實,外殼輕而堅硬,有蠟質,中間掏空後成為容器,既密封不走味,又有葫蘆清香,防水亦防潮,所以古時醫師周遊四方替人治病,總是把藥裝在葫蘆裡,慢慢地,醫藥跟葫蘆便結下了不解之緣,而「藥葫蘆」也成了醫生的標誌。

傳説

東漢時有個叫費長房的人,某天偶然見到街頭懸掛著「藥葫蘆」售賣膏丹的老翁,在人羣漸散後,竟然一溜煙地悄悄鑽進葫蘆之中。

費長房斷定老翁絶非等閒之輩,於是一直在葫蘆旁守候求見。老翁見他誠懇,現身相見,親傳秘技,之後翩然而去。費長房學有所成後,每每行醫時都掛著葫蘆,以醫德醫術救人於病痛危疾之中,因而名揚四方。

後來,民間的醫師為紀念這傳奇人物,都在藥鋪門外掛上葫蘆作為行醫的標記。如今「懸壺」當然少見,但精神卻保留下來。

延伸

我們的民間諺語,當猜不透別人的背後心思或事情的底蘊時,會問「不知是什麼葫蘆賣什麼藥」,就是源於「藥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