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文化與中文

提到中華文化,我們通常都説「博大精深」。單是説方塊文字、書法、篆刻、印刷、京劇、粤劇、皮影偶戲、南音、針灸、二十四節氣、太極拳、藥浴等各門各類,任何一項都足以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之關注。這些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世界文化寶藏,不只各具特色,稍加整合,卻原來正好納入中文和中醫兩大文化體系之中,成為具生命力和創造性的亮麗文化名片。

 

有兩點特别值得一提的。一是充滿智慧的漢文方塊字,是世上唯一一直演變而沒有間斷的文字,記錄了中國人的思想、生活和風俗。一是中醫藥是世上唯一有著數千年傳承而且還在不斷發展的醫學體系。兩個「世上唯一」,讓兩文化在悠長歲月中盤根錯節。漢字成為了中醫藥發展最忠誠的擺渡者,健康理念和醫藥文化都藉著龜甲、金石、竹簡上的文字而得以保存。河南安陽殷商遺址發掘的甲骨文中,與疾病有關的有300多片,當中記載不少病名,是中醫藥文化觀念的真實反映。

由「象形字」開始發展,每個偏旁、每個部首都表達深刻又有系統的文化內涵。例如「疾病」的「疾」,筐内的「矢」是代表中箭,是外傷;而「病」,內裡那個「丙」字除了是聲音之外,還有火與心的意思,代表内患,所以「疾」、「病」二字本意既有病的輕重,亦有內外之分。

到了東漢時代許慎的《説文解学》,在收錄的9353個字中,涉及醫藥健康的就有1124個,其中主要包括骨骼、臟腑、器官、病理、病名等。這些文字是在造字過程中對當時健康理念、醫學經驗和智慧的總結和表達,通過造字手法,把這些文字變成蘊含醫學知識的寶庫,讓我們在識字的同時學會了預防保健的知識。可説,中文某程度是中醫的代言人。

 

 


 

更多相關文章:
家長篇
學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