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天然的醫生

中醫藥有一個傳統的文化理念,同時也是一個有關飲食的智慧,叫做「藥食同源」,簡單來説,就是藥物和食物的來源是相同的。

跟西藥不一樣,中藥和食物都是來自大自然的,當中很多食物本身就是藥物,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兩者之間並沒有絕對的分界線。我們認識過「神農嚐百草」這個典故,必須要明白的,是神農氏當初只想分辨清楚什麼是有毒沒有毒,有毒的便不能吃,沒有毒的可以吃,而不是存心要區分食物和藥物的。

 

事實上,飲食的出現比醫藥早得多。人們因為要傳宗接代,首先要填飽肚子,再而通過生活體驗,逐漸了解哪些有益哪些有害,哪些可吃哪些不可吃,至於在飲食中尋求治病的作用,發展成藥膳食療,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了。

 

隨著經驗的累積,藥物和食物開始分家,加上用火烹調技術的進步,味道好可作飲食之用的,稱為「食物」;主要用來治病的,稱為「藥物」。不過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同時也有防病和治病功效的,我們會另外加上一種説法叫「食療」,就是説用食物來治療和調理疾病,形成了在療病上區分出「食療」「藥療」兩類。

 

以食為藥,以食代藥

吃過龍眼(桂圓)、山楂、紅棗,又或治感冒時喝薑湯、清熱解暑時來一碗綠豆沙嗎?

 

藥食本來就兩用。不同的是,藥物治病的效果快速而明顯,如果不是為了控制疾病,誰也不想天天吃藥,亦沒必要天天吃藥;但食物不同,我們是天天吃的,雖然防治疾病的作用不像藥那麼强,卻能在日積月累中,對身體產生重要影響。

由此可見,在防治疾病上,食物的重要性絕不低於藥物,尤其在選取、調配和安排上處理得宜,持之以恆,在生活中根據自己的體質作出配合,甚至可能比藥物達到更深更理想的效果。

以「食療」取代「藥療」固然好,若果最終能以「食物」取代「藥物」,通過日常食物和飲食習慣,强健體魄,才是最有效的健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