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計計數

2022年6月11日是中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自2006年始,定於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截至當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中國共計有42項,居世界第一。

當中有古琴、崑曲、粵劇、南音、京劇、皮影戲;有書法、篆刻、珠算、剪紙;有宣紙傳統製作、桑蠶絲織、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木結構建築營造、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木拱橋傳統營造等技藝;當然還有中醫針灸、藏醫藥浴、二十四節氣等對生命、健康、時間的知識與實踐。

 

 

國際級以外,國內另設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務院由2006至2021年間共作出了5次批核,範圍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民間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

就「傳統醫藥」方面,單是首三次批核,已盡攬傳統中醫藥文化、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中醫診法、中藥炮製技術、針灸、中醫正骨療法、中醫養生等各項;另在「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中亦包含了華佗五禽戲。由此可證,中醫藥文化絕對是「非遺文化」中傳承與保護的一大重鎮。

香港亦於2017年公布「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和「傳統手工藝」四個範疇中,涵蓋了20個具有高文化價值和急需保存的項目。

 

 

其中的粤劇,早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大澳端午龍舟遊涌、中秋節大坑舞火龍、長洲太平清醮、香港天后誕、香港潮人盂蘭勝會、黃大仙信俗、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涼茶、古琴藝術(斲琴技藝)、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亦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更多相關文章:
家長篇
學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