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五禽戲」到「校園五禽戲」

在東漢末年,華佗著重「防重於治」理念,以「不治已病治未病」精神,編創出一套强身健體、防治疾病的功法,叫「五禽戲」。這套功法是根據我們經絡和氣血運行理論,結合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習性和動作特徵而編合的。

自新冠肺炎發生後,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診治和預防同樣重要。「五禽戲」正是强身健體,强化臟腑功能的理想方法。單練一戲可以,五戲全套齊練更完整,而且不受場地、器械等限制,動作亦可因人而異,能配合不同類别的健康需要。

華佗編創的「五禽戲」距今已1800年,古時人們的生活習慣與現在當然迥然不同,身體狀况也發生了變化,所以「五禽戲」的傳承不是照搬如儀,反而是持守功法理念,保存精髓,因時而變。

2002年,全新編創了適宜中老年人習練版本。

2011年,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6年,編創了「校園五禽戲」,在內地中小學校園開始推行。

「校園五禽戲」分為小學版、初中版和高中版,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發育規律,作出針對性改動,匯集虎、鹿、熊、猿、鳥五套不同動作神韻的動靜相合,剛柔並濟,兼含虎的威猛、鹿的舒泰、熊的沉穩、猿的靈巧、鳥的悠然。內容豐富,簡單易學,富趣味性,充分體現中醫「治未病」的預防思想。

小學版的「校園五禽戲」專為6至11歲兒童特性而編創。由於小學生好奇心重、模仿性强、專注力相對較弱,因此整套功法都集中在提升兒童興趣,建立愉快、輕鬆的學習氛圍,在遊戲中領悟,在蹦跳中鍛鍊身體,有效地潛移默化感受中國傳統健康文化。

 

 


 

更多相關文章:
家長篇
學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