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食與戒口,由中藥與飲食的「四氣五味」談起

中醫認為所有食物就如藥物一樣,都有「四氣五味」的屬性。「四氣」包括寒、涼、溫、熱,「五味」包括酸、苦、甘、辛、鹹。食物的屬性可從它的顏色、味道、生長環境等資料中推斷,例如顏色鮮艷、味道濃烈的多屬熱性,長在海裡或陰暗地方、需要冷藏食用的多屬寒性。

在飲食上,我們往往需要先辨清自己的體質,即使只是平時選擇水果,不同的水果自然有不同的「氣」和「味」,例如西瓜、甘蔗,屬寒涼,有助清熱,但不適宜體質虛寒的人;荔枝、車厘子,屬温熱,可祛寒,但又不適宜體質實熱的。加上「味」有不同,過食和偏食都是無益,即使你很喜歡吃菠蘿,它的性微寒、味甘酸,生津止渴,利小便,但容易引起敏感,導致腹瀉、口舌發麻,甚至嘔吐;平常如柑、橘、香蕉,在消化過程中也會產生較多氣體,過量進食,對消化力較弱的人也會構成負擔。

 

中醫治療向來重視飲食,也很重視戒口。適當的戒口,是根據病情性質和個人體質特點謹慎飲食,對改善病情及體質都有益處;但不適當的戒口,即是不依照體質和病情而胡亂或過度戒口,反為會為身體帶來不良影響。

一般戒口是因為患病,避免進食會令病情加重的食物,例如感染風寒,就不要吃寒涼生冷食物,以免寒上加寒,病情加劇。另一類是因應個人體質特點,減少或避免進食與體質相冲的食物,例如體質偏熱,容易上火,便盡量不吃辛辣煎炸。當然,還有一類是有損健康,人人都應該戒的,就是煙、酒、凍飲和加工食品。

 

至於偏食,酸、苦、甘、辛、鹹的「五味」偏食,是最容易導致人體失衡,產生疾病的。中醫理論中,「甘」入脾、胃「酸」入肝、膽「苦」入心、小腸「辛」入肺、大腸「鹹」入腎、膀胱。所以偏食會使某些器官偏盛或偏弱,自然破壞平衡。例如「酸」不足,肝氣不足,會暈眩耳鳴;「苦」不足,心氣不足,會心悸氣短;「甘」不足,脾氣不足,會神疲乏力;「辛」不足,肺氣不足,會咳喘氣促;「鹹」不足,腎氣不足,會手腳發涼。

寒、涼、溫、熱的「四氣」偏食又如何?一般而言,溫熱食物能活血、行氣、祛寒;而寒涼食物則有清熱、瀉火、涼血的作用。溫熱性質食物適合寒涼體質的人,而寒涼性質食物則適合溫熱體質的。不過,即使選對了食物,也不能偏食地過量攝取。吃太多寒涼食物會傷身,經常感到疲倦、消化力弱;吃太多温熱的會陽氣過盛,可能出現流鼻血、便秘、口瘡、口氣等問題。

 

在此嘗試提供一些「四氣五味」的日常飲食接觸例子給大家作參考。

平性 豬肉、節瓜、紅蘿蔔、椰菜、粟米
寒涼性 蟹、苦瓜、冬瓜、白蘿蔔、竹筍、菠菜、綠豆、西瓜
温熱性 羊肉、辣椒、生薑、花椒、八角、荔枝、龍眼
生薑、辣椒、薄荷
蜜糖、南瓜、紅蘿蔔
山楂、檸檬、梅、柑橘
苦瓜、油麥菜、荷葉、杏仁
鹽、蝦、蟹、紫菜、海帶

中醫把「治未病」擺在重要位置,所以,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每天進食定時、定量,蔬果、肉類、穀物平衡攝取,才是良好的飲食習慣,才是遠離疾病的方法,才是健康。

 


更多相關文章:
家長篇
學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