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篇

「非遺文化」計計數
2022年6月11日是中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自2006年始,定於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截至當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中國共計有42項,居世界第一。
學習中心
是誰讓「非遺文化」漸行漸遠?
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傳承,是當今普遍關心的問題。在數碼化時代,「非遺文化」不再是散落民間的「古物」,而是可以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的「新事」。不過,我們不要只用新穎的方式打動人心,還要融入生活,才能煥發生機。
學習中心
認字,有什麼難?
語言是人與人交流的工具。口頭的是講話,書面的就是文字了。
學中文
中醫藥文化與中文
提到中華文化,我們通常都説「博大精深」。單是説方塊文字、書法、篆刻、印刷、京劇、粤劇、皮影偶戲、南音、針灸、二十四節氣、太極拳、藥浴等各門各類,任何一項都足以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之關注。
學中文
漢字中的中醫智慧
中國的象形文化內容十分豐富,深刻影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從認識事物的角度而言,人們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身體,依其形象描繪出來的「象形字」當然不少,例如「心」、「胃」。
學中文
解說 懸壺濟世
醫者救人,以仁心,以技術。古時向有懸壺濟世之説,而當中的「壺」,其實是葫蘆,在中醫藥文化裡,特別是指用來盛載藥物,所以是「藥葫蘆」。
學典故
什麼叫 「陽曆」、「陰曆」、「農曆」 你懂嗎?
我們現在一般在使用的都是「陽曆」,只在傳統的節假日,才會想起「陰曆」。 「陽曆」和「陰曆」分別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周期變化來制定。「陽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為一年,一個太陽年約365日;「陰曆」以月亮圍繞地球公轉一周為一月,12個月為一年。
學天文
二十四節氣 – 有温度的天文曆法
中國古代農民為了配合天時地利,讓農耕取得良好收成,創設出一套包含氣候變化和農作物生長的曆法,我們稱為「農曆」。
學天文
二十四節氣 – 與你共同度過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準確反映了自然節律的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學天文
1 2 3